銅角,又稱吹金。是古代少數民族和漢族唇振氣鳴樂器。流行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。
歷史較久遠,早在漢代,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中已流行著角,當時是用天然的動物角吹奏,后來才逐漸使用竹、木、皮革或銅等材料制作。漢代用于鼓吹樂,后世用于軍中及鹵簿(儀仗)樂。它的形制,漢魏時期為曲形角,在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墓和遼寧輯安高句麗墓壁畫上都有它的圖像。唐代用于十部樂的高昌樂中,正如宋代陳旸《樂書》所載:“銅角,高昌之樂器也,形如牛角。”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廣泛,是我國北部、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間樂器。
通體仿照牛角用薄銅片制成,各民族、各地區的銅角形制上稍有不同。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銅角多支,其中一支系湖南醴陵地區師教(巫教)所用,細端為淺杯形吹口,下有葫蘆形裝飾物,管身曲而細,管口呈橢圓喇叭形,全長60厘米(圖133)。此銅角造型獨特,工藝精細,堪稱佳作。已被載入《中國樂器圖鑒》大型畫冊中。另有兩支銅角外飾龍頭紋飾,全長45厘米,系1958年購自琴家鄭穎蓀。
吹奏時,左手持角體上端,氣流從淺杯形吹口進入而發音,音色清脆明亮,無固定音高。
銅角近世多用于宗教法事中。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發布者:實習編輯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grimal2.com/minzuyueqi/3736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