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段奇特的音樂之旅:數名老街坊湊到一起,便是一個樂團。吹打間,絲竹管弦齊鳴,曲牌的節奏波瀾起伏,緩時如高山流水,急時似風馳電掣。演奏到高潮處,幾公里外都能清晰地聽到樂聲……
80歲的陳英木常常懷念十番音樂以前的盛況。如今,閑暇之余,他會小心翼翼地撥弄著陪伴一生的椰胡、逗管、狼串等古老樂器,奏起古老的樂曲。
據陳英木介紹,十番又稱“十歡”,因流行于福州茶亭一代,又稱茶亭十番。傳統十番樂器主要有笛子、逗管、椰胡、云鑼、狼串、大小鑼、大小鈸、清鼓10種。
“每種樂器音色個性都很鮮明,穿透力強,10種樂器齊鳴時,更是別有一番滋味。”陳英木說,十番音樂既粗獷熱烈,又不失優雅抒情,具有南北音樂風格交融的特征。
憶起當年十番音樂演出的盛況,陳英木十分興奮。他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十番風靡一時。只要是迎神賽會、婚喪嫁娶,必定舉辦十番樂會。
“各個樂隊之間,經?;ハ啻蚶?。每逢節慶,場面相當壯觀。臺上,各個樂隊鼓樂齊鳴,龍騰虎躍;臺下,百姓群情沸騰,如癡如醉。”
“那時候演出十番音樂的有十幾個樂隊,參與人數有上千人??上Ю纤嚾藗內缃褶D行的轉行,離世的離世。”言語間,陳英木透著落寞。
采訪中,記者看到一本由福州臺江區文化局編撰的小冊子《福州茶亭十番音樂》。書中記錄了18位新老十番藝人,然而在尋訪的時候,卻得知老一輩的藝人大多去世了。
據福建省曲藝家協會秘書長陳曉萍介紹說,十番音樂源于清代,民俗氣息濃郁,被譽為“活態的文化基因庫”。2006年,福州十番音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但如今卻面臨觀眾流失、曲藝人才后繼乏人的瀕危之境。
陳英木語調忽然激昂:“一想到我一年年地老去,無法把它傳給后人,我的心都在痛??!遺憾的是,現在年輕的福州人大多都不知道十番音樂為何物。”
目前,由陳英木召集的十番樂隊,大約20人,包括他的兩個兒子和徒弟。樂隊是松散的,平時各人都有自己的營生,演出時才湊到一起。
然而,陳英木的孫輩中,沒人要學十番音樂。如何培養更年輕的傳人,是他最著急的事。他說,趁現在身體還行,很想多教幾個年輕人,再過幾年,只怕力不從心啰!
“畢竟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寄托在十番音樂上了,再艱難,我也要堅持下去。千萬不能讓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在我們手里成為絕響。”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發布者:實習編輯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grimal2.com/yishizatan/321986.html